
▲安放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的塞万提斯半身雕像。
?新华社记者张霓摄
新华社记者张霓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来自中国、秘鲁等地的四位西班牙语专家,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深情款款地朗读起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在场的西班牙和拉美等十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手持红玫瑰,与观众一起向塞万提斯致敬。
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他被誉为西班牙文学世界最伟大的作家,西班牙现代小说之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为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这场由世界各地参与者进行的接力朗诵将持续48个小时。西班牙驻华大使马努埃尔·瓦伦西亚在此次活动的开幕式上说:“堂吉诃德在任命侍从桑丘·潘萨到海岛作总督时引用了一句西班牙谚语:要做的事永远不晚。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活动,来纪念伟大作家塞万提斯逝世401周年。”
他说:“塞万提斯和他的作品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的不朽经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认为,堂吉诃德身上的反抗和自由精神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相差无几。此外,我还想强调作家在其作品中反映的人文情怀,深切的怜悯之心,以及隐藏在文字中的幽默嘲讽。正是人性的光辉令我们感动,让这部不朽的著作在今天仍能鼓舞全世界的作家和读者,让人会心一笑。”
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最早是由西班牙政府提出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而这一天也是世界大文豪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世界读书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就成了胆识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也是加泰罗尼亚的“圣乔治节”。节日期间,当地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惯。
瓦伦西亚表示,读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在如今紧张和纷乱的世界中,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感受塞万提斯与现代人的相似之处,不再感到孤独。
在今年的纪念仪式上,中国雕塑家袁熙坤献上了一尊为塞万提斯制作的铜像。他说:“2016年,为纪念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我应邀为他创作了半身雕像。塞万提斯在他的著作《堂吉诃德》中提到:‘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刻于木板上,永世长存。当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事迹亦即到来。’今天,我们帮他实现了愿望。”
袁熙坤说,塞万提斯雕像在塞万提斯学院的落成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文化交流,见证了中西人民的友谊。他希望这座雕像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安放在作家的故乡阿尔卡拉市,更好地促进中西两国的文化交融。
参加《堂吉诃德》接力朗诵的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语系教授岑楚兰表示,此次活动有助于西班牙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读书的意义在于为祖国服务,为全人类服务,希望现代的孩子们能够博览群书。”
近几年来,中国在“世界读书日”期间举办的公益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在阅读纸质书籍的同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不久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中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塞万提斯学院院长易玛表示,图书是人生中最好的伴侣,不论是纸质书籍,还是数字化阅读,重要的是内容和保持阅读的热情。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